吃瓜网:2022直击高招:名校之声网上推介会——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入选“珠峰计划”“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该校在202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全球第225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排名第9位,在2022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全国第8,在2022年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中位居全国第9,整体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百卅沧桑,见证历史
武汉大学起源于1893年,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廷设立的自强学堂,后来经过方言学堂、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武昌师范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等多个发展阶段,1928年正式命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最早建立的国立高校之一。两千纪年,武汉大学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以及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共同组建了全新的武汉大学。从创办之日起,武汉大学已经输送了五十万名各类高级专业人才,并且诞生了一百二十余位两院院士。学校秉持自立、刚强、真理、创新的原则,传承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崇高精神,确立为国家富强而勤奋钻研、踊跃付出的崇高目标,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科学缜密的治学精神,致力于揭示事物演进的内在法则,开拓新境界,收获新成果,把社会主义的武汉大学办得更好,持续为国家创造新价值。
学科齐全,综合发展
该校设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以及艺术学等十二大学科领域,下辖三十五所学院,其中十一门学科位列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在华中地区位居首位),另有一级学科五门(含二十九门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十七门被确认为国家重点学科。
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显示,该校遥感学科全球排名第一,已连续五年保持该荣誉,水资源工程、图书情报科学两个学科也跻身全球前十行列;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有30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0名,1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200名,3个学科进入世界前100名,其中图书馆及信息管理、哲学、口腔医学三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名;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该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球物理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四个学科获得A+评级,另有19个学科获得A类评级;2022年2月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名单里,该校理论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共11个学科入选,入选数量在湖北省高校中名列第一;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该校有56个学科上榜,其中5个学科被评为“中国顶尖学科”;最新发布的ESI学科排名显示,该校18个学科进入ESI前1%,6个学科进入ESI前1‰。
(2022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第四轮学科评估,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公布,由学校提供图片,央广网发布
(2021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022年发布的ESI学科排名,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卓越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
1.教育改革的“深圳”
武汉大学一直走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前端。1978年,武汉大学开始采用学分管理和自由选课的方式,1980年,武汉大学致力于培养跨领域的复合型人才,推出了主修与辅修相结合的制度,1985年,武汉大学成为全国第一个接收插班生的大学,2000年,武汉大学在国内首次倡导“创新、创造和创业”的“三创”教育思想,持续推动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在校园中营造了鼓励创新和创业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了创新和创业的观念。
实际表明,该校学子在创新活动上收获颇丰。比如,2022年2月27日,武汉大学学子主导研发的“启明星”微纳米卫星顺利升空。这所大学同样非常注重学科竞赛对人才培育的价值,持续优化竞赛扶持机制,切实发挥学科竞赛在推动教学相长、提升学习成效方面的优势。以具体事例说明,该校学子在诸多比赛中表现突出:2021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武汉大学荣获全国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一等奖数量位列全国高校第三;2021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武汉大学获得全国一等奖8项,二等奖11项,其中一等奖数量和总获奖数均居全国第三,国家级奖项总数达到历史新高;第二十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投壶行觞”项目,武大学子夺得全国冠军;第二十届亚广联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最高荣誉奖ABU AWARD(亚洲独有);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武汉大学赢得2项金奖、3项银奖、4项铜奖,高教主赛道金奖数量全省最多……依据2021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该校以449项获奖总数、93.92分的分数位居全国综合排名第三,在综合类高校中排名第一。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除此之外,武汉大学始终秉持“育人重于一切、本科是基础”的理念,将“使人完善”的教育放在“使人成功”的教育前面,整体打造以学生成长为核心的教学支持系统,重点培养能够支撑国家发展和引领时代潮流的优秀人才。
武汉大学致力于显著增强本科教育水准,始终将顶尖师资力量倾注于本科教学环节。该校现拥有两院院士共计16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0名,中国工程院院士6名。此外,学校还拥有国家级及教学名师18位,人文社科领域资深教授9位。学校规定所有教授必须面向本科生授课,教学表现也是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关键要素之一。2017年末,武汉大学拨付两千万元专款,用于奖励公共基础课教师,以此提高以教学为主业教师的经济待遇,并鼓励他们专注于教学活动,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该校所有教职员工都期望能够凭借自身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精神和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帮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显著进步,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提升,正因如此,六位院士共同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测绘学概论》的教学任务,由此引发广泛关注。在2020年的中国华中地区校友会教学质量评价中,武汉大学在该区域的教学水平排名第一。该校的师资团队一直活跃在教学竞技领域,并且连续五届在国家级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摘得桂冠。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2.特色培育博雅通识
武汉大学一直是通识教育的先行者与探索者。早在2003年,武汉大学将原先的公共基础课程转变为通识教育课程,由此开启了武大通识教育的1.0版本;2013年,学校将通识课程划分为七个大的类别,建立了通识教育体系,武大通识教育由此迈入2.0时期;2016年,武汉大学对通识课程实施了全面的修改和重新设计,开启了武大通识教育的3.0阶段,其中在2018年9月,学校向全体本科新生提供了两门基础通识课程,分别是《人文社科经典导引》和《自然科学经典导引》。两个《导引》旨在指引大学生的成长方向,旨在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旨在推广经典阅读,这充分体现了武汉大学通识教育的宗旨——追求学识广博、品格坚毅、促进全面发展、掌握多元知识。学校期望通识教育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为他们提供关于“如何成为真正的人”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路径。
(武汉大学通识教育3.0课程模式,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武汉大学致力于建设“弘毅学堂”,旨在培养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卓越创新人才。该学堂推行“博雅式教育”与“探究式学习”的宗旨,全面推行导师辅导、书院管理的新型育人模式,推动不同学科与专业的交叉融合。学堂实行精英化教育、个性化发展、国际化教学,是武汉大学推行跨学院大类招生、分类发展及跨学科育人的试点区域。为了培养具备国际水准的杰出创新人才,弘毅学堂还汇聚了全校各基础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邀请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来校授课,并且为前往海外顶尖学府交流学习的同学发放专项经费。弘毅学堂现在设有多种试验项目,包括人文科学方向的,也有理工科类的,还有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方向的,以及文科类的PPE项目,还有PLE试验班,这个也叫做哲法经试验班,另外还有数字贸易与金融项目,临床医学也有八年制的试验项目,整体来看,学堂的专业种类非常多,课程安排也相当完整。
就业前景广阔,深造去向优异
武汉大学本科生的就业水平获得国内外高度认可,他们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在继续深造方面,绝大多数学生计划进入“双一流”高校深造。选择出国(境)读研的学生里,有超过一半的人进入了QS世界大学排名前百强的哈佛、耶鲁、剑桥、牛津等知名学府。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从工作单位类型分析,公司是本科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其次是政府机构和公共事业单位。武汉大学近三年就业人数较多的单位,包括医院、知名企业、本校以及一些其他机构。过去三年已就业的毕业生,其工作地点散布在全国三十一个省级行政区划单位,就业情况较为密集的省区有湖北、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四川、湖南、广西、贵州。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从武汉大学走出的优秀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投身于各行业。2019年当选两院院士的本科毕业生里,武汉大学位列全国第五名;在世界大学雇主声誉榜单上,武汉大学排在全国第六位,全球第161位;在2021年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榜单中,武汉大学累计收到校友捐款30.43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在《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全球CEO母校排行榜里,武汉大学位居亚洲首位。(武祺迅 何可人 闵芊芊 龚佳欣)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